党的二十大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任务,强调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并阐述了“两个结合”等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适逢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我们要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的高度,深入学习领会“两个结合”这一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和根本遵循,在新时代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提出“两个结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两个结合”,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他在阐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候,强调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两个结合”内容两次写进了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第一处,是在总结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史经验的时候,明确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二处,是在阐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积累的“坚持理论创新”这一历史经验时,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也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历史决议做说明,论述党中央关于起草历史决议的要求时,指出要“深入研究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深化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且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从中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对“两个结合”的内涵和要求作了精辟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强调“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对此还有许多论述,就以这五次论述来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两个结合”,一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特别是新时代理论创新成功经验的深刻总结;二是对新时代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根本要求。毫无疑问,提出“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毛泽东同志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者,重点强调的是第一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他也指出要承继中国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上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和“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联结在一起、同时提出。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提出“两个结合”,就是要求我们在新时代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庄严历史责任。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由之路
要真正懂得坚持“两个结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从根本上说,就要真正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所强调指出的:“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必由之路”强调的是“两个结合”是经过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理论创新实践反复验证的科学结论。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总结党从幼年到逐步成熟的历史经验时,紧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问题,即党和党的干部能否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作统一的理解,来判断中国共产党成熟与否。可见,能否解决好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而不是“相脱离”问题,和党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经验。需要指出的是,毛泽东之所以那么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仅是因为教条主义给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而且是因为教条主义在中国共产党党内长期盛行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中国共产党是在五四反帝爱国运动推动下,在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成立的。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建立后面临一个非常复杂的情况,不仅要以马克思主义为自己的根本指导思想,以实现共产主义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又要立足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还要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和苏联共产党的指导。也就是说,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领导革命的中国共产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不能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要接受共产国际领导和苏联共产党指导,又不能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要重视实践,也不能拘守于自身的片段经验而不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于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而不是“相脱离”的问题,就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工作指导中凸显了出来。为此,毛泽东1938年10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扩大)上根据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他指出:“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时候,已经提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我们要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强调:“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可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文化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问题。1943年5月,党中央提出:“中国共产党近年来所进行的反主观主义、反宗派主义、反党八股的整风运动就是要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这一运动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上的创造才能,一如他们在革命实践上的创造才能;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能够和中国人民在一起,完成中国人民所课予的各种历史大任。”在这里,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总结了延安整风运动中重视“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意义,而且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和可以与此“相结合”的经验,强调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上的创造才能”。“两个结合”正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新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必由之路”强调的是“两个结合”遵循的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规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来自社会实践,又必须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由此达到认识与实践、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国际的决议、党的决策和路线都是认识,这些认识要发挥作用都必须到实践中去运用,并经受实践的检验,以证明哪些是合乎中国革命规律的,哪些是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中国革命规律的,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就是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揭示的认识规律。我们知道,在“两个结合”中有三个关键词: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是“中国具体实际”,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和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等场合,反复强调“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这段话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论述“两个结合”时再次被引用。也就是说,我们要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三大问题:一是,怎么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二是,怎么科学地分析中国的具体实际,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决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三是,怎么科学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要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而要对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规律,在实践中深化这三个问题的认识,才能实现“两个结合”。
在“两个结合”中,实现第二个结合即“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所以能够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反映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对于马克思主义则是“特殊”。一般寓于特殊之中,特殊中包含了一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深刻指出的:“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而“结合”的结果必定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相结合”的主体是具有中国人独特精神世界和强烈民族复兴意识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这样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中推进的社会实践,必定是带有中华民族精神追求和历史追求的社会实践;在这样的社会实践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定是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不可或缺的元素相结合的中国化。显然,这样的“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必由之路”强调的是“两个结合”揭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党全国人民聚精会神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从邓小平同志强调“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到全党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一起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提出来,强调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再到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越来越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提出“中国梦”开始,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再到强调“文化自信”,等等,在党的历史上前所未有地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
总之,“两个结合”之所以是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必由之路”,既有其历史根据,又有其哲学依据,更有其现实根据。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只有完全理解“第二个结合”的创新意义,才能真正懂得坚持“两个结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
为什么说“‘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呢?
“第二个结合”破除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思想禁锢。“第一个结合”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主要是破除了我们党内长期存在的主观主义特别是对待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倾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第二个结合”,和“第一个结合”联结在一起,不仅针对不从实际出发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作风顽疾,而且破除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思想禁锢。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他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第二个结合”破除了“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迷雾。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后,中国人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入主动,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完结了,开始了复兴伟大的中国人民文化的时代。但是,有人以我们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失误为由头,以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态度抹黑中国革命的历史,以轻蔑的口吻否定中华文明的价值。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再提醒我们,要警惕这些错误思潮,强调要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分析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深刻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第二个结合”破除了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肤浅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不仅要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和国外现代化发展的做法,还要正确认识我国历史文化。在今天强调弘扬中华文明的时候,尤其要注意这一点。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命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同他说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出“第二个结合”,一个重大的意义,就是使我们进一步认识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结合”的重要思想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破解新时代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的最大法宝。我们要自觉地承担起“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深入学习领会“两个结合”这一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和根本遵循,在新时代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作者系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 李君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