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光 李湘
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驱使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进京拓展业务,消费者也被不少公司低廉的保险价格、既往保险事故不影响保价等“优惠”所吸引。经过保险人与投保人的双向选择,近年北京的异地车险保单数量增加;然而,期望中的双赢局面似乎并没有出现。
异地车险频频出现纠纷
2009年10月22日,郭先生驾驶货车由北向南行驶至北京市朝阳区常营时与一辆河北号货车追尾,双方车辆均有损坏。
交通管理部门认定郭先生负全部责任。
郭先生向其投保的保险公司报险后,保险公司派人至现场查验,但未定损,未指定修理厂,未出具其他书面材料。受损车辆被从事故现场拖至修理厂修理,郭先生支付了拖车费、驾驶室总成汽车修理费等近5万元。
本来郭先生以为自己投了保,事故的花费都能够通过保险得到弥补。但保险公司以驾驶室总成未达更换程度为由只同意按修复价赔偿。双方未达一致,郭先生诉至法院。
法院审理认为,保险公司给郭先生开具保险单,双方形成保险合同关系。保险车辆在保险期内发生追尾事故受损,属于保险条款规定的保险事故。保险公司虽派员至现场查验,但未出具任何受理意见。
诉讼中保险公司称曾明确告知不同意更换驾驶室总成,但未就此举证。根据保险条款,保险人接到报案后48小时内未进行查勘且未给予受理意见,造成财产损失无法确定的,以被保险人提供的财产损毁照片、损失清单、事故证明和修理发票作为理算依据。勘验结果和修理厂出具的修理清单均表明,受损车辆驾驶室总成确已更换。郭先生持有交通事故认定书、保险公司认可的修理厂开具的修理费发票及修理清单,其索赔依据充分并符合约定,法院支持了郭先生的诉讼请求。
郭先生遇到的事情并非特例,截止到2009年11月,仅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受理的外省市保险公司跨区域承保引发的理赔纠纷案就达15件,同比上一年增加11件,增幅为275%。
法官梳理此类案件后发现,这些案件发生的原因主要在于:
外地保险公司的异地理赔流程不健全。这些保险公司支公司往往在京无固定人员和办公场所,或工作人员与其在京业务量不成比例。出险后,往往需要通过保险代理人间接联系到保险人,存在被保险人报险难,保险人不能及时出现场办理定损等情况,易引发争议。
外地保险公司的争议解决机制不规范。购买外地保单的车辆出险后,保险人和被保险人通常在更换还是修理、赔付金额多少等问题上出现分歧,外地保险公司往往针对个案返回其原注册地进行市场询价,再加上定损依据不确定,价格地域差异大,事先赔付标准不明,从而导致出现争议后通过沟通解决的可能性降低,引发诉讼。
外地保险公司的异地理赔周期长。外地车保的保单价格较低,对于运营车辆来说,可以降低经营成本,经济效应更为明显,所以购买外地车险保单的主要是运营车辆。此类车辆一旦出险后,更希望尽快修理更换、恢复营运、减少损失,但外地保险公司的理赔周期往往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故车主通常会自行进行修理更换,纠纷就难以避免。
跨域承保三大弊端不容忽视
《保险公司管理规定》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除另有规定外,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不得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营保险业务。
然而,目前保险公司异地经营的违规行为不仅在车险范畴有愈演愈烈之态,于其他保险品种也有发展趋势,如果不及时遏制,任其发展,以下弊端将进一步显现:
首先,消费者权益受损。一则向异地保险公司索赔会增加消费者主张权利的成本;二则一旦购得假保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其次,保险人利益受损。个别投保人钻空子,利用保险人在异地信息不通畅、查勘定损不方便,虚报险情骗保,扩大损失范围,导致保险公司的利益受损。
第三,保险市场正常的经营秩序被扰乱。各地消费水平、汽车配件、修理服务价格、道路状况等存在差异,机动车出险概率、维修费用也不一样,因此同类保险各地价格不尽相同。机动车异地投保的现象如不加以遏制,可能会使高风险车辆在异地享受低费率,保险公司承担不必要的高额维修费用,增大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对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法官提示——投保人购车险勿贪便宜
保险业监督机构、行业自律机构以及各大保险公司总部要加强对保险公司的法律法规、法制观念教育培训,督促各地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自觉守法经营。对于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违反部门规章,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营保险业务的情况,要加强监督管理。
法院审理此类案件应当以审判行为教育保险公司合法经营,通过判决的既判力约束和引导当事人行为。与此同时,延伸审判职能,通过司法建议等多种形式开展法律宣传。
消费者要提高警惕,切勿因贪小便宜而购买外地车险。应当谨慎选择本地保险公司及合法中介机构购买车险,通过保险经纪机构代买保险时,要认真核对保单内容,以免不慎买到违规的异地保险公司产品。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法院;本栏目稿件由北京市高级法院统一供稿)